当孩子发出求救信号
当孩子发出心理或情感层面的“求救信号”,他们的行为往往难以觉察,像是一种隐秘的语言。这些微妙的变化,需要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去解码、去倾听、去理解。以下是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求救信号及应对策略:
一、求救信号的隐秘表现
孩子们可能会通过一些看似不经意的行为,透露出内心的困扰。例如,他们可能会出现自残或攻击性行为,如反复扇自己耳光等极端行为,这可能是他们无法消化长期负面情绪的表现。他们也可能表现出行为退化,比如已经具备独立能力却突然要求陪睡、喂饭,这可能是他们在家庭结构变化后,通过退化行为来争夺关注。他们还可能表现出异常的情绪表达,如原本开朗变得沉默寡言,或者突然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这可能暗示着他们遭遇校园欺凌或家庭沟通障碍。除此之外,他们还可能出现躯体化症状,比如无明确病因的持续头痛或腹痛等。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表现,才能及时捕捉到这些求救信号。
二、解码与应对
当孩子发出求救信号时,我们需要采取关键的干预策略。我们要暂停说教,建立安全的沟通环境。当孩子出现对抗行为时,我们要避免立即纠正或指责他们。我们可以通过温和的方式开启对话,比如用“妈妈注意到你最近有些不开心,愿意和我聊聊吗?”这样的句式来引导孩子表达内心的感受。我们要给予孩子有限的自主选择权。在饮食、着装等日常事务中,我们可以提供2-3个选项让孩子选择,这样可以帮助他们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我们还要观察孩子的环境诱因,核查校园是否存在欺凌现象,检查家庭是否频繁使用恐吓式教育等。如果孩子出现持续的自残行为、社交回避等影响基本生活功能的情况时,我们需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对于孩子的退化行为,我们要重构回应模式,不强化也不惩罚他们的行为,可以通过增加专属的陪伴时间,如每天15分钟的亲子游戏来替代他们对关注的索取。同时我们也要理解青春期的孩子出现的叛逆行为,这常常是他们争取自主权的表现。在这个时期,我们需要调整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顾问型支持者。当孩子说“随便”时,我们需意识到他们的真实需求可能并未被真正聆听和理解。让我们一起成为善于倾听的家长,用理解和爱为孩子筑起一道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