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的课堂笔记
一、背景与作者风采
在历史的洪流中,1935年的红军长征正步入尾声。那时,毛泽东以诗人的浪漫和革命家的豪情,回顾了一年的征程,写下这首充满磅礴气势的诗篇。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更弘扬了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长征,作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被誉为“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字词探微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内涵。如“律、崖、渡、索”等生字,在诗中有着独特的意义。一些词语如“三军”代表红军的多个军团,“等闲”意味着平常、不放在眼里,而“逶迤”和“磅礴”则形容山势的蜿蜒和雄伟。这些字词的选择,使得诗歌更加精炼且富有表现力。
三、诗句细品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凸显红军藐视困难的豪迈。颔联则以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将五岭和乌蒙比作细浪和泥丸,进一步强化了红军的无畏精神。颈联则通过对比,表现了巧渡的胜利喜悦和飞夺泸定桥的悲壮。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喜悦和斗志收束全诗。
四、主题深化
这首诗赞颂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念。语言凝练,意象宏大,对比与夸张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每一句诗都充满了力量,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
五、学习指南与拓展
1. 背诵积累:建议同学们熟读成诵,熟练掌握诗中的生字词书写。
2. 延伸阅读:搜集长征相关的故事,如《飞夺泸定桥》《金色的鱼钩》等,深入了解长征的历程和红军的精神。
3. 仿写练习: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描写一次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感受其中的艰辛与喜悦。
六、思维导图概览
中心主题:红军长征精神
分支:
创作背景:红军长征的壮丽历程与诗歌的诞生。
字词:诗中的关键词汇及其含义。
诗句赏析:逐句诗歌,感受其韵味与力量。
主题思想:赞颂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与坚定信念。
学习任务与拓展:背诵、阅读、写作练习等建议。
(注:在课堂上,可以结合诗句逐句批注,明确标注出修辞手法及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