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发讣告提及连花清瘟收到律师函
在寒冷的冬季,一场关于言论自由与企业名誉权的争议在网络上迅速发酵。事件始于一位微博用户“聂圣哲2023”发布的讣告,他宣布了四川大学校友王刚的离世。这场告别并未平静地结束,而是因讣告中的一段黑色幽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在这篇讣告中,“聂圣哲2023”提到逝者生前坚持服用连花清瘟胶囊,并附上了逝者手握该药的照片。这一描述似乎带有某种暗示,迅速引发网友热议。一些人认为这是对连花清瘟的讽刺,但也有人认为这只是对逝者的缅怀,并无贬损之意。
事件很快升级。以岭药业,作为连花清瘟胶囊的生产企业,委托律师向“聂圣哲”发出了律师函。指控其涉嫌贬损连花清瘟胶囊及企业形象,侵犯了钟南山、吴以岭院士的名誉,并传播不实信息抹黑中医药学。律师函要求删除相关内容、公开道歉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面对这一指控,“聂圣哲”以平和的态度回应,称律师函行文规范、充满善意,但自己不服指控。他还公开征求网友意见,决定是否道歉。随后,他以自拟律师函的形式反讽事件,质疑以岭药业滥用诉讼权,并指出对方的指控逻辑存在问题。
这一事件引发了法律界和公众的广泛讨论。从法律角度看,如果“聂圣哲”的言论被法院认定为侵权,他可能需要承担民事责任。但也有观点认为,以岭药业的指控需要通过司法程序来认定,“聂圣哲”也有权反诉企业侵犯其名誉权。
在公众舆论中,大多数网友认为以岭药业反应过激,批评律师函指控属于“扣帽子”“玻璃心”。他们觉得讣告内容并无明确的贬损意图,企业应该对公众言论保持更大的包容度。甚至有许多网友表示,“全国网友都在等以岭药业被起诉”。
目前,以岭药业表示会根据事件的影响决定是否进一步采取法律措施。而“聂圣哲”尚未按律师函要求公开道歉,事件仍在持续发酵,成为公众讨论中医药企业舆情应对的典型案例。
此事件的核心争议在于言论自由与企业名誉权的边界。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如何平衡个人言论自由和企业名誉权,如何在尊重逝者的同时维护各方权益,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此事件也提醒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需要更加理性、尊重和理解他人,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冲突。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保持对公众舆论的开放和包容,也是值得反思的问题。相关法律结论需以法院裁决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