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城市管理与商户权益
一、构建法治化的城市管理体系,明晰权责界限
为了维护城市秩序,我们首先要强化法律依据,以《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等法规为依托,确立商户合法经营与城市管理职责的界限,避免执法的任意性,确保各方行为都在法治框架内运行。
在法规的基础上,我们提倡分类规范管理。针对城市的不同区域,如社区、景区等,我们将制定差异化的管理政策。比如在古城保护区内,我们会细化亮灯时间、摊位布局等规定,以此兼顾文化保护和商户的经营需求。
二、搭建双向沟通桥梁,促进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为了让城市管理更加民主化,我们将建立双向沟通机制。通过商户座谈会、线上微信群等渠道,搭建起常态化的沟通平台,及时反馈问题并调整管理措施。例如,马鞍山高新区的“城管+商户”微信群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它实现了双向监督,有效减少了占道经营的问题。
我们还将邀请商户代表参与政策制定,推行“一圈一策”模式,根据人口结构配置业态,让管理更加精准,也更具针对性。
三、推行人性化的执法方式,平衡刚性与温度
在执法过程中,我们将推行柔性执法。对于商户的首次轻微违规行为,我们将以教育劝导为主,对于屡教不改者,我们才会依法处罚。我们还将通过规划临时摊位、划定弹性经营区域等方式,疏解占道压力,为流动摊贩设置集中疏导点,让他们在方便市民的也能维持生计。
四、创新管理模式,激发城市新活力
为了激发商业活力,我们将创新管理模式。利用数字监管平台实时监测违规行为,减少现场冲突;鼓励商户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经营,如前置仓、小程序销售等新型经营模式,降低对物理空间的依赖。我们将推广“城管+商户”联合巡查模式,让商户参与门前三包、车辆停放等自治管理,形成责任共担机制。
五、强化权益救济与信任重建
我们认识到信任是双向的,因此在城市管理过程中,我们畅通维权渠道,建立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救济路径,保障商户对争议执法行为的申诉权。我们还将公开执法依据、程序和结果,通过典型案例宣传增强商户的守法意识,重建执法部门与商户之间的信任关系。
通过法治化、人性化、智能化的综合治理,我们定能维护城市秩序,激发商业活力,最终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体权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