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事遭遇脸难看事难办,如何改善服务质量
重塑服务品质,解决“脸难看、事难办”:地方实践的解读与启示
在面对办事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脸难看、事难办"问题时,各地积极展开实践,成效显著。结合这些实践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服务质量的改善:
一、制度创新:从作风转变中见实效
为了彻底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制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这需要我们建立群众评议机制,让群众的声音成为推动服务改进的动力。
在重庆南川区,通过"最难办事科室群众评"活动,将服务质量与科室绩效直接挂钩,有效推动了作风的转变。山东崂山将服务意识纳入"医保大讲堂"必修课,常态化考核杜绝推诿扯皮,这都是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技术赋能:提升效率,便捷群众
技术赋能让办事更加便捷高效。推广线上服务渠道,减少群众往返奔波,已成为当前的趋势。
各地基层窗口积极参照网民提议,将高频事项接入"一网通办"系统。如山东已实现80%医保业务"掌上办",极大提升了办事效率。完善服务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直接关联,形成服务改进闭环,让技术赋能真正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动力。
三、监督考核:形成长效机制,确保持续改进
监督考核是确保服务质量持续改进的关键。建立多维监督体系,通过上级暗访督查、媒体舆论监督、办事群众投诉等多渠道收集问题线索,对反复出现问题的地方采取精准问责。
山东崂山建立"首问负责制",明确责任落实到人,这是监督考核形成长效机制的具体实践。
四、服务理念转型:从管理到服务
服务理念的转型是根本。强化职业素养培养,将"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作为服务底线要求。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服务标兵给予表彰奖励,促使后进科室向先进看齐。
五、协同发力,系统性破解难题
制度约束、技术支撑、监督倒逼、理念重塑的协同发力,才能系统性破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顽疾。形成"群众评价—问题整改—效能提升"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推进,我们可以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让群众真正感受到的变化和进步。这不仅是制度的进步,更是理念的转变,是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入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