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课堂笔记

周易八卦 2025-04-24 16:05www.huluw.com周易八卦

一窥辉煌的圆明园及其毁灭的深刻启示

昔日,圆明园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在中华大地上,作为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它汇聚了中外名胜的精华。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共同构成了这片美丽的土地,其布局巧妙地呈现出“众星拱月”的壮丽景象。走进这片园林,金碧辉煌的殿堂和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令人流连忘返。这里不仅有各地名胜的仿制品,如安澜园和狮子林,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观,如蓬岛瑶台,每一处都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这一切美好在1860年10月6日的一天被残酷地毁掉了。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将这片美丽的园林化为灰烬。这一毁灭不仅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巨大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次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我们提及圆明园,心中首先浮现的是其辉煌的历史地位。它的毁灭不仅仅意味着一座园林的消失,更代表着一段历史的断层和民族深深的伤痛。通过作者的笔触,我们仿佛能够漫步在园内,感受那昔日的辉煌。现实却是残酷的,侵略者的野蛮行径使得这一切化为乌有。

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毁”、“拱”、“辉”、“殿”、“陵”、“境”等,都在表达着一种深深的文化情感和历史背景。而句子如“不可估量的损失”、“漫步园内……幻想的境界里”和“大火连烧三天……灰烬”,更是在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情感。

课文的情感基调是痛惜、愤怒与警示。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形成强烈的对比,以此来深化主题。课文中的一些词汇如“众星拱月”、“金碧辉煌”等,也凸显了圆明园昔日的壮丽,与毁灭的惨烈形成鲜明的反差。

除了课文本身,我们还可以延伸阅读《七子之歌(节选)》和《和平宣言(节选)》等作品,它们都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例如,《七子之歌》以“母亲”隐喻祖国,抒发被侵略的屈辱;而《和平宣言》则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呼吁我们勿忘历史。

课后,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圆明园毁灭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对比圆明园被毁前后的描写,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传递情感。我们也应该讨论如何从个人行动中体现“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圆明园的毁灭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痛苦记忆,但我们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我们要以此为鉴,努力振兴中华。

上一篇:永生梦境 鲜血伯爵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6-2025 www.huluw.com 葫芦网 版权所有 Power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