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汉卿姓名被抢注
聚焦互联网知识产权保护:敬汉卿商标抢注事件启示录
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网络红人现象愈演愈烈。在这样一个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隐患。让我们回溯到2019年,关注一起引人深思的商标抢注事件,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洞察出许多关键的社会议题和行业现象。
故事的主人公是B站的知名UP主敬汉卿。一家名为“镜湖区知桥电子产品销售部”的企业,将他真实的名字“敬汉卿”注册为第41类娱乐节目、视频制作等商标。面对这样的恶意抢注行为,敬汉卿被要求停止使用该名称,甚至要整改自己的账号。一时间,网络上的舆论沸腾。
在这个事件中,涉事公司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典型的商业行为模式:快速注册大量商标申请,涵盖多个网红账号名称。他们的行为充满了策略性:初期以商标侵权为由威胁要求更名或付费,当事件被曝光后,又采取“放弃商标”的策略试图和解。这种“先威胁后示弱”的手段,揭示了商标抢注行业的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在法律层面,敬汉卿事件也充满了争议与斗争。他强调该名称为其真实姓名,具有唯一性,符合《商标法》关于“在先权利”的规定。法律专家建议,可以通过证明抢注方恶意囤积商标或不以使用为目的,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商标无效。在舆论的压力和法律的双重打击下,抢注方最终选择了放弃“敬汉卿”商标。
此事件不仅揭示了法律争议,还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行业现象。许多网红群体纷纷站出来揭露类似的遭遇,指出部分公司专门盯着网红、海外品牌进行商标抢注,通过恶意投诉或高价转让牟利。这一事件不仅引起了公众对商标抢注行为的关注和反思,也让我们看到了自媒体从业者法律意识的提升的重要性。
案例启示我们:自媒体从业者需尽早对个人品牌名称进行商标布局,避免被动维权;电商及内容平台需要建立反恶意投诉机制,减轻商家和创作者的维权负担;立法部门也需要明确“恶意抢注”的认定标准,加大囤积商标行为的处罚力度。
敬汉卿的遭遇并非个案,而是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一个缩影。这个事件提醒我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我们也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共同构建一个健康、公平、有序的互联网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