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族吉祥物:象征吉祥幸福的驯鹿
在广袤的大兴安岭深处,有一个特殊的民族——鄂温克族。他们自称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这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民族,他们的生活和大自然紧密相连,其中,驯鹿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鄂温克族与驯鹿的情缘深厚,相传他们的祖先在山中时,捕获了野生鹿仔并饲养,逐渐发展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人工驯鹿。这一饲养驯鹿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以前,《梁书》中关于饲养驯鹿的记载,指的就是鄂温克族这样的北方民族。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驯鹿都已消失,唯独在鄂温克猎民中得以延续。
驯鹿,对于鄂温克人来说,不仅仅是生活的伙伴,更是他们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他们视驯鹿为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在鄂温克猎民的日常生活中,驯鹿不仅是的好帮手,更是他们情感的寄托。他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驯鹿,为它们取名、梳妆、披红挂彩、挂铜锁。若有一头驯鹿不幸死去,他们甚至会难过得失声痛哭。
按照古老的风俗,驯鹿在鄂温克人的嫁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男方求婚时,会带来若干头高大美丽的驯鹿作为聘礼。结婚时,新娘也要带回数目相等的驯鹿,甚至更多。在婚礼上,新郎新娘牵着驯鹿在新搭的帐篷周围转几圈,象征着人丁兴旺、驯鹿健壮。
鄂温克猎民的生活离不开迁徙,这也是他们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章。由于猎民点周围的食物只够吃10至15天,他们必须频繁迁徙。在茫茫林海中迁徙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但他们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延续和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迁徙前,猎民们会先将驯鹿集中在一起,将部分能够乘骑和驮物的驯鹿系上笼头,拴在附近树上。猎民们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火,他们会在“撮罗子”(鄂温克语中的房子)内外设火堂,用来做饭和取暖。还要点几堆火为驯鹿熏烟赶蚊虫。
迁徙的队伍中,年轻妇女牵着驮物的驯鹿走在前面,后面是骑在驯鹿上的老人和儿童。队伍两侧是负责追赶驯鹿的大人和孩子,猎民的几条猎狗也兴奋地加入迁徙队伍。在这漫长的迁徙路上,鄂温克猎民与他们的驯鹿共同面对困难,共同度过难关。他们的迁徙之旅不仅是一场生存的考验,更是一场精神的历练。在这片广袤的大兴安岭中,鄂温克族与他们的驯鹿共同书写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