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建筑文化:撒拉族民居
撒拉族古老的民居——孟达篱笆木楼,坐落于循化县孟达乡的牦牛巷中,距离县城约二十五公里。这里,一条清大旅游公路直达景点,使游客可以方便地探访这片历史悠久的建筑群。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撒拉族的世界,他们的民居特色。
这座始建于明末的撒拉族民居,占地广阔,总建筑面积达到二百平方米,典型的中国古代三合庭院式建筑。整个民居坐北朝南,南面正中设平顶大门。历经明、清、民国近四百年的沧桑岁月,孟达篱笆楼的风貌依然如故。
楼体以山中木质良好的松木为框架,墙体则由山中杂木枝条编织而成。两面涂抹黑土草泥,再涂上白土泥,形成独特的色调。这种设计不仅节省了建筑材料,还大大减轻了楼体的重量。中空的墙体设计使楼房冬暖夏凉,透气性强。这样的设计完全基于撒拉先民对当地环境的深刻理解:孟达地区坡陡平地少,林木茂盛,建篱笆楼取材方便且不占土地。整个建筑布局美观大方,充分展现了撒拉族农民的勤劳智慧。
这座古老的民居是撒拉族地区唯一遗存的明清民居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近年来,它不仅吸引了国内游客前来观赏,还引来了日本、美国、香港和台湾等地的游客。通过这座民居,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撒拉族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每年的九月旅游节和十月摄影节,更是让这座民居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篱笆木楼通常分为上下两层,上层设有卧室、客房等,楼底房间则用作仓库或畜圈。房子的门窗和柱子上,大多雕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使得整个建筑充满了艺术气息。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撒拉族人民与周边藏、汉、回、土、保安等民族交往的结晶,也是多民族文化的体现。
在明清时期,撒拉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得到了发展,人口不断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撒拉族人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和智慧,以坚固、美观、经济、灵活为原则,建造了众多的篱笆楼。孟达地区的许多家族组织如“当家子”和“孔木散”,以社会基层组织的形式,相继建造了篱笆楼建筑群。这些建筑群分布在孟达、大庄、旱平、塔撒坡等村落,形态各异,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撒拉族的古民居篱笆楼是我国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它不仅是撒拉族人民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