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支持暑期托管
教育部自2021年起明确了支持开展暑期托管服务的立场,相关政策延续至2025年,且在各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这一政策旨在解决家庭看护压力,特别是对于双职工家庭和困境儿童来说更是如春风拂面。以下是当前政策的核心要求及其实施要点:
一、政策核心要求
暑期托管的定位是以看护为主,但并非简单的看护。服务内容涵盖了文体活动、安全教育以及兴趣拓展等多元化课程,确保孩子们在暑期能够有所学、有所玩。
在组织方式上,学校起到了主体作用。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主动承担托管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室、图书馆等设施。政策也强调了多方协作的重要性,联合社区、工会、妇联、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整合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资源,共同为孩子们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暑期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强调了学生和教师的自愿原则。学生是否参加托管由家长自愿选择,教师参与也是以志愿为前提,不得强制。这样既能保证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权,也能保障教师的休息权。
政策的实施还需要有足够的经费保障。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确保托管服务的公益普惠导向。
二、地方实践案例
各地的暑期托管服务实践案例层出不穷,各具特色。兰州模式以社区主导,开展“雏鹰行”“趣学堂”等托管项目,融合急救培训、亲子手工、文化体验等活动,覆盖寒暑假全时段。海南计划则致力于建设218个托管站点,每日开放6小时,优先服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注重“托育结合”。长沙、淄博等地则试行周末托管服务,通过“自愿返校”的形式减轻学业压力的可行路径。
三、争议与挑战
尽管政策初衷是好的,但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争议与挑战。部分地区存在学校以“自愿”名义变相补课的现象,这需要加强监管,确保政策的初衷得以贯彻。如何平衡教师休息与志愿服务的矛盾也是一个长期议题。教师作为托管服务的重要力量,其休息权同样需要得到保障。
教育部的暑期托管政策通过强化公益属性、拓宽资源渠道,构建了一个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多元参与的托管体系,有效缓解了家庭看护压力。希望在未来,这一政策能够继续深化和完善,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