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浓郁南国地方色彩的南音说唱
南音说唱:婉约优美的南国戏曲瑰宝
南音说唱,源自木鱼与龙舟的曲调,又吸收了其他地方戏曲的精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南国戏曲。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中,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走进南音的世界,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梦境。它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南国的深厚文化底蕴。南音大体上分为“地水南音”与“戏台南音”两类。其中,“地水南音”源于卜卦术语,广东人将盲人称为“阿水”,因此盲人所唱的南音便被称为“地水南音”。
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常用的伴奏乐器有筝、箫、椰胡、秦琴、洋琴与拍板等,数量通常不多于五件。它们共同演绎出南音婉约优美的旋律,如同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大约20世纪初,地水南音被粤剧、粤曲音乐所吸收,成为“戏台南音”或“粤曲南音”,继续在舞台上绽放其魅力。
南音的主要演出场所,曾经是私人寓所、酒楼、街头和妓院等。演唱者多为失明艺人,他们用心去感受音乐,用情去演绎故事,将南音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的观众。传统的地水南音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已几乎成为绝唱,但戏台南音和粤曲南音至今仍为撰曲家所乐用,它们在舞台上展现了南国戏曲的魅力和活力。
南音是用广州方言演唱的说唱形式,也是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它的音乐性比木鱼、龙舟更强,有着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南音的句格、声韵要求严整,有伴奏、有快板与过门音乐。早期的南音多在文人雅士中传唱,传统作品也多是伤春怨梦之作,展现了南国戏曲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南音的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南国戏曲的婉约与优美,体验到文人雅士的情感世界。南音说唱,不仅是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珍惜、传承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