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与中国关系
阿尔巴尼亚与中国的关系历经曲折,展现出显著的历史特征。从最初的密切合作,到关系疏远,再到如今的逐渐恢复,这一历程充满了复杂性和戏剧性。
一、历史合作与援助(1954-1978年)
回溯至1954年,中国开始向阿尔巴尼亚提供全面援助,持续长达24年。在这期间,累计援助金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援助领域涵盖经济、军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在当时中国自身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对阿尔巴尼亚实施了“倾尽所能”的支援。其中,包括援建大量军事设施,如碉堡等。
两国合作的背景源于阿尔巴尼亚在苏联停止援助后全面转向中国。在这一时期,两国形成了“准盟友”关系,阿尔巴尼亚甚至被冠以“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称号。中国视其为打破国际孤立的重要伙伴,而阿尔巴尼亚则高度依赖外部援助来维持国内经济。
这种合作模式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阿尔巴尼亚长期存在依赖心理,将中国的援助视为理所而资金使用的效率却相对较低。例如,中国援助的部分资金被用于修建大量实用性不足的碉堡群,而非用于产业升级等更具长远发展眼光的项目。
二、关系恶化与决裂(1978年后)
1978年,由于经济压力和对阿尔巴尼亚“只求索取、不愿自立”的态度,中国决定终止援助。这一决策导致两国关系迅速恶化。阿尔巴尼亚随后在国际场合公开批评中国政策,甚至将其与越南对华态度相提并论。失去外部援助后,阿尔巴尼亚经济陷入长期停滞,至今仍是欧洲最贫困国家之一。其人口规模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地级市水平,且由于地理文化隔阂(被邻国包围),难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三、现状与互动(截至2025年)
近年来,双方开始逐步恢复基础性合作。例如,阿尔巴尼亚自2025年起对中国公民实行90天免签政策,试图通过旅游业改善经济。历史芥蒂尚未完全消除,阿尔巴尼亚国内仍有部分势力延续对华负面叙事。尽管已无实质性外交对抗,但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仍然取决于阿尔巴尼亚能否突破发展路径依赖。
阿尔巴尼亚对华关系的变迁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利益博弈的缩影,也警示了单边依赖型合作模式的不可持续性。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将取决于双方能否找到新的合作方式和突破点,实现真正的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