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这句源自英国诗人萨维奇·兰德晚年所作的一首小诗《生与死》。杨绛先生以其淡泊豁达的人生选择翻译了这首诗,使得这句话广为流传。原诗中的核心句是:“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杨绛的译文为:“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这背后蕴含了一种超然的人生态度。
这种态度是对世俗竞争的疏离,不愿陷入无意义的攀比或内耗,追求精神世界的丰盈。它体现了对自我价值的笃定,真正的底气源于内在丰沛,而非外界的认可。它也表达了对纯粹之美的追求,将热爱投向自然与艺术,在永恒之美中安放灵魂。
深入思考这种态度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它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减少焦虑、专注自我成长的人生指南。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完全被动或回避所有挑战。杨绛本人也并非全然“不争”,她在生活中坚韧不拔、坚守气节,她的“争”是为了超越个人得失的更高价值。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误解这种态度为在任何情境下都消极被动。
那么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种态度呢?我们需要区分“争”的本质,拒绝虚荣攀比,但为理想或公义可保有锋芒。建立内在尺度,用“自我成长”替代“战胜他人”作为目标。在热爱中找到支点,如兰德所言,向自然与艺术汲取力量,构筑精神堡垒。
这种“不争”的智慧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具有局限性。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中,有时候我们需要争取自己的权益或为他人争取正义。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理解并实践这种“不争”的智慧,那么我们可以在保持内心平和的也能积极参与社会的各种事务。我们不应盲目排斥竞争,而是应学会以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刻的人生观去理解和参与竞争。我们如何能做到内心平和而又积极参与社会呢?或许我们可以从杨绛先生的人生经历中获得一些启示。她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可以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淡泊,但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社会正义和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我们就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