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微信读书侵害用户个人信息
在数字化时代,用户信息保护的每一步都显得尤为重要,关于微信读书和抖音两款应用的侵权行为认定,无疑为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这一案例。
一、关于侵权行为的具体分析
微信读书功能中,用户在阅读时发现自己的微信好友被自动关注,并且自己的读书信息被公开。法院对此行为的判定是,这种行为并未有效征得用户的同意,从而侵害了用户的个人信息权益。微信读书将微信好友关系迁移并默认公开读书信息,也存在较高的隐私泄露风险。对此,法院强调企业应显著告知用户并获得明确的授权。
对于抖音应用,尽管用户未授权读取通讯录,但仍被推荐“可能认识的人”。法院认定,抖音通过用户手机号获取社交关系并用于推荐功能,属于非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抖音提出的长期保存数据的辩解并未被法院采纳。
二、法院判决结果及整改要求
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上述两个应用都存在侵害用户个人信息权益的行为,但并未构成隐私权侵犯。对于微信读书,法院要求停止收集、使用用户的微信好友列表信息,并删除已留存的数据。而对于抖音,则需停止未经同意的社交关系推荐行为。
三、法律依据与核心争议点
法院明确了个人信息范围,包括姓名、手机号、社交关系、地理位置等,未经同意收集即构成侵权。关于用户授权的有效性,微信读书的“默认开放”被指责为“变相强迫”用户授权;而抖音则被质疑以“用户授权上传”为由规避责任。
四、企业的回应与行动
抖音表示将提起上诉,强调通讯录信息是由用户授权上传的,并遵循数据留存要求。而微信读书承认功能设计存在缺陷,并表示已经优化产品,加强用户选择权的提示。
这一案例不仅是对《民法典》实施后个人信息保护的一次典型实践,更是对互联网企业行为的一次重要提醒。企业在收集、使用用户信息时,必须遵循“告知-同意”原则,避免强制或变相收集用户信息。对于广大用户来说,也需要警惕应用的默认设置和隐藏授权条款,及时行使删除、更正等权利。
此案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在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如同在薄冰上行走,需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同时也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律支撑。希望未来,在保护个人信息的我们仍能享受到数字化带来的便捷与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