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进行凝血因子检测 步骤及注意事项是什么
步骤详解:
当患者坐在检查台前,首先需要紧紧握拳,为接下来的采血做好准备。护士会在穿刺点的上方约6cm处熟练地扎上止血带,这是为了阻断静脉血液的回流。
接下来,护士会消毒局部皮肤,轻轻绷紧皮肤,然后接入真空采血器。在稳稳地抽至所需的刻度后,患者松拳,护士会松开止血带,并轻柔地按压静脉穿刺部位拔针。使用无菌棉签按压针眼,直至完全止血,建议按压时间在2至3分钟之间。
采得的血液样本需要经过分离处理,取出其中的血浆,以便进行后续的凝血因子活性测定。这个过程需要精确的操作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注意事项详解:
检查前准备:患者在检查前一天需要保持日常饮食习惯,避免过于油腻、高蛋白食物以及大量饮酒,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凝血因子的检验结果。
采血过程的注意事项:
1. 绝对禁止从输液管或留置管中放血,因为这可能会使检验结果出现假性偏高。
2. 采血顺序很重要。如果同时需要抽取多管血液,那么凝血因子检测应该是第二管采血的项目。
3. 注射器的选择也很关键,必须使用硅化玻璃或塑料注射器,并确保针头的长短和内径都符合标准化要求。
4. 止血带的压力要尽可能小,束缚时间也不应超过一分钟,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5. 采血人员需要技术熟练,确保能够一针见血,减少组织损伤和外源性凝血因子的进入。
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必须精确,一般为1:9,误差不超过10%。只有3.13%的枸橼酸钠可以作为抗凝剂使用。
样本处理:血液样本在采集完毕后,应立即与抗凝剂充分混合。混合过程应轻缓颠倒10次,避免用力震摇。样本应尽早送检,最好在取血后的2小时内完成检测。
特殊注意事项:在进行凝血因子活性检测时,需要排除抗凝物的影响。如肝素、狼疮抗凝物等,它们可能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性降低。
遵循上述步骤和注意事项,可以确保凝血因子检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为医生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