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的起源与历史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摩尼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对明清邪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传播历程充满曲折,但也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摩尼教起源于摩尼(Mani),形成于公元3世纪,传播至东方后融入了一些佛教色彩。其主要教义是二宗三际论,拥有独特的戒律和寺院体制。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摩尼教在一千多年的时间内广泛传播。
在汉文史籍中,摩尼教又被称为牟尼教、明教或明尊教。尽管在唐时曾两度被允许公开传播,但它也曾遭到禁止和镇压。特别是在唐武宗灭佛时期,摩尼教转变为秘密宗教和农民起义的组织工具。
摩尼教的独特教义中,中际是一个漫长过程,从“暗既侵明”到形成天地、创造人类,再到世界彻底毁灭。然后,进入“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的后际。这种教义对处于黑暗统治下渴求光明的民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并不顺利,曾遭到佛、道二教的攻击。在唐玄宗时期,摩尼教被禁断,但仍有网开一面。安史之乱为摩尼教带来了戏剧性的转折,回鹘国力强盛时确立了摩尼教在回鹘的国教地位。
当时,回鹘援唐平叛,唐朝不得不倚重回鹘,甚至实行和亲。在这种背景下,摩尼教凭仗回鹘支持,重新获得了在中土公开传教设寺的许可。唐开成五年后,摩尼教的命运再次起伏不定。在一百来年的时间里,它迅速传播并对唐代社会产生了影响。被禁后,它又影响了下层社会的反抗。宋代以后,人们称摩尼教为“吃菜事魔”,反映了其秘密流传的特点。到了明初朱元璋时期,他下诏并立法禁止包括明教在内的各种信仰,但摩尼教的影响依然存在。例如明中叶以后南传罗教的迅速传播和其作为浙、闽等省的主要民间教派的事实中,可以看到摩尼教的历史传统和生命力仍在发挥作用。摩尼教在明清秘密法门和邪教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