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函山房辑佚书序易类书籍概览与书评
玉函山房所编纂的佚书,涵盖了五百八十余种,总计六百余卷,这些珍贵的文献皆由我们乡的马竹吾先生精心编纂。深感学者们难以触及古籍的深奥,马先生致力于全面校对唐以前的诸多儒者著述。他参考史志和其他可考的书籍,详尽罗列了这些著作的名篇和作者。他的搜寻范围广泛,无论是群书的注疏音义,还是史传类书,甚至只言片语都被他细心搜集并整理。这些文献被分为经、史、子三编,每一编根据内容的丰富程度又分为不同的卷册。由于马先生在编书的过程中不幸离世,序录未能完成,书的体例也未能统一,导致部分文献的排列略显混乱。
对此我深感痛惜,于是参考汉、隋、唐的志书,为这些文献补全了目录,并撰写了序文。序文中提到,自孔子逝世后,大道开始衰微。汉代重新振兴了六艺,但在书籍被焚烧的余烬中,学者们只能依靠各自的见闻传授学问,各派书籍如传注、笺解、训诂等逐渐增多。六经的支流演变为诸子之学,各类书籍纷繁复杂,各自成书。尽管其中或有优点或缺点,但只要有一言可取之处,君子们仍会保存它们而不废弃。从汉代的刘歆、班固的书籍序录开始,六艺被细分为九种,历代都有经籍艺文志,大多叙述了书籍的篇次和存亡情况以供查阅。
在隋唐时期,尽管古籍尚未全部失传,但诸经的定义疏除了汉注所兼采的南北数十家之外,其他诸儒的书籍大多仅有梗概留存。与班固的目录相比,隋志在唐初所著录的汉儒旧籍已经丧失了六七成。书籍自遭秦火到隋朝已经历五次厄运,之后的书籍凋零磨灭已无法计数。除非是那种好学深思、深谙先圣之道的人,否则怎能独自进行如此广泛的搜寻和深入的研究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朝代的文教昌明时期,如乾隆时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重要的推动。当时设立了秘书馆,这一机构对于整理和传承古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