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先生改当迁坟顾问
许自才回忆,去年召集了136位风水先生,共同参与殡葬改革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会。他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当地风俗源远流长,不同于微电影《风水》中简单的说服情景。实际上,人们对风水先生的需求根深蒂固,这是个人的选择,并未明令禁止。
事实上,为了缓解“活人用地与死人争地”的矛盾,以及改变土葬对耕地的占用,各地积极推行火葬。在农村地区,这一改革遭遇了不少阻力,甚至引发争议。以河南周口市为例的“平坟运动”,半年内迁移了数十万座坟墓,直接引发了一场关于政策与传统之间平衡的讨论。江西的这次殡葬改革之所以选择利用风水先生的作用,与该地区浓厚的风水信仰习俗息息相关。
在县城的风水先生关凤华的客厅里,挂着一幅令人印象深刻的合照——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水专家齐聚赣州,身着白色大褂,正襟危坐。关凤华提到,这张照片见证了赣州地区一直以来的风水信仰传统。这里不仅是被国内外风水人士奉为祖师爷的杨筠松创立“形势派风水”的地方,而且自然地理条件也为风水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求。
大由乡多山地,河流交错,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使得无论是盖房还是建墓,都必须考虑水文、地质、地貌和地形等因素。中国海洋大学丁凤珠的论文《客家坟墓风水信仰——以赣南石城大由乡为例》深入了这一话题。论文指出,儒家思想的盛行和孝道观念的重视,都促使风水信仰成为当地人的一种精神支柱。
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当地衍生出了一系列风俗,比如修祖坟、建生地。许多人为了给后代一个美好前程,不惜花费巨资重修祖坟,甚至在山里或田间修建豪华的坟墓。关凤华介绍,直到去年春天以前,大余县仍然有一套复杂、高调的丧葬过程。而现在,推行火葬并倡导葬在公墓,风水先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只是看风水,而是成为了主持葬礼、帮助人们安排公墓事宜的重要角色。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曾雄生表示理解这一做法。在他看来,风水活动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是为了给先人寻找安息之地,更是着眼于子孙后代的命运和福祉。请风水先生参与殡葬改革可以看作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曾雄生认为,在改革中请风水先生参与是一种巧妙的策略。因为普通百姓可能并不清楚墓址的好坏,而风水先生具有专业的话语权。借助他们的权威,既能保障部分人的利益,减少改革阻力,也能达到集中规划公墓的目的。这一做法可谓“解铃还须系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