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十大旅游景点之三坊七巷
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亮点——三坊七巷
福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山水景色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着无数游客。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福州的十大旅游景点之一——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老城区的心脏地带,是福州历史与文化的根源。这里保存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是福州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作为国家级5A景区,三坊七巷见证了福州的历史变迁,是福州老城建国后拆迁建设唯一保存下来的部分。
走进三坊七巷,你会被这片古老而充满历史韵味的街区所吸引。它由三个坊和七条巷以及一条中轴街肆组成,分别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这些坊巷见证了福州的辉煌历史和文化繁荣。
首先来到衣锦坊,这是“三坊”中的第一坊。这里保存着清嘉庆进士郑鹏程的居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衣锦坊的水榭戏台。这是一个具有声学原理和美学价值的建筑,也是现存唯一的水榭戏台。在这里观看戏剧演出,会带给你一种清新脱俗的感受。
接下来是文儒坊,这是“三坊”中的第二坊。文儒坊的名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其中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闽山巷,俗称“三官堂”,因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
光禄坊是“三坊”中的第三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闽山。这里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拥有池、台、亭、石、花、木等自然景观,以及宋至清的摩崖题刻。这里还保存着明清建筑的特色,如刘家大院、黄任故居等。
再来到七巷,分别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和吉庇巷。这些巷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韵味。例如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面的一条巷,这里保存着林觉民烈士的故居,也是作家冰心小时候居住过的地方。
郎官巷也是宋代就有的坊埠,这里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的故居所在地。塔巷则以闽国时建有的育王塔院而著称,被视为福州文运兴盛的象征。黄巷则因晋代黄元方落户于此而得名,这里历代多住儒林学士,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
安民巷旧名“锡类坊”,它的改名与黄巢入闽有关。三坊七巷中的每一条巷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故事,等待着你去和发现。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的瑰宝,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福州的历史和文化。来到这里,你不仅能感受到福州的古老韵味,也能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福州的古老巷弄,蕴藏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据《福州地方志》记载,因唐代农民起义军黄巢入闽时在此安抚民心,一条巷子因此得名安民巷。古老的锡类坊,也因宋代的刘藻以孝行闻名,后来由太宰余深改称为“元台育德”,彰显着历史上巷内多居社会贤达。元代的行省都事贾讷也曾在此居住,使得这条巷子的历史更加厚重。
位于安民巷之南的宫巷,连接一八一七北路和南后街,是一条充满故事的老巷。据清代的《榕场面考古略》记载,这里曾经名为仙居,因紫极宫而得名。宫巷内的豪门住宅结构精巧,令人叹为观止。那些室内的木雕石刻构件,如漏花窗户和榫接木构,通过木穿斗、插斗、童柱、月梁等部件的重点雕刻,展现了福州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吉庇巷,作为福州三坊七巷之一,有着一段有趣的名称由来。据说宋代状元郑性之衣锦还乡时,巷中居民因曾辱过他而回避,故名“急避巷”。到了明代,因谐音改名为吉庇巷,寓意吉祥如意。改革开放后,这条巷子成为沟通东西方向的主干道,一度改名为“吉庇路”。近年来,福州市将其复名为吉庇巷,并对北侧的破损古建筑进行改造,使其历史风貌得以重现。
而南后街,更是福州三坊七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不仅有各种日常所需的店铺,还有专为文化人服务的刻书坊、旧书摊和裱褙店。元宵和两节的灯市更是热闹非凡。清末举人王国瑞的诗中,将南后街比作北京的正阳门外琉璃厂,可见其昔日的文化风貌。翻修后的南后街将充满古色古香的韵味,让人仿佛穿越回明清时期的繁华街市。
这些古老的巷弄,见证了福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每一条巷子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和魅力,无论是安民巷的社会贤达,宫巷的精巧豪宅,还是吉庇巷的吉祥寓意和南后街的文化氛围,都让人感受到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