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地域特色的枝江民间吹打乐
欢庆时刻,吹打乐起——湖北枝江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
喜庆的节日总是少不了热闹的气氛,而吹打乐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融合了打击乐器与吹管乐器的音乐形式,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在湖北这片充满历史的大地上盛行。经过岁月的沉淀与交融,吹打乐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吹打乐,顾名思义,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共同奏响的乐章。在民间,这种音乐形式丰富多彩。除了吹管乐器,还常融入拉弦和弹弦乐器,被民间艺人细分为“粗吹锣鼓”和“细吹锣鼓”。
吹打乐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的鼓吹乐。这种以打击乐器和吹乐器为主的音乐形式,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随着时代的发展,鼓吹乐逐渐演变为鼓吹和横吹两类。而长江流域的古人类,早在六千年前就开始使用民间打击乐器,如枝江问安一带的“陶鼓”、“摇铃”等。
枝江民间吹打乐,既有鄂西地区节奏鲜明、粗扩豪放的特点,又融合了江汉平原韵律优美、曲调流畅的特征。进入现代社会,枝江民间吹打乐开始吸收西洋管乐的优点,尝试与之合奏,使得其音乐更加气势恢宏、音色明亮。这种生命力旺盛的音乐形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演变,已在枝江地区形成了一种普遍、实用、极具地域特色的演奏风俗。
枝江民间吹打乐主要出现在民间的婚丧嫁娶及各种庆典、劳动和岁时节庆活动中,常配合舞蹈等民间艺术形式。它分为粗乐和细乐两部分,粗乐主要由打击乐器演奏,而细乐则加入了唢呐、笛子、二胡、京胡等吹奏和丝弦乐器。依技艺流派,枝江民间吹打乐分为上河和下河两派;按地域则分为南河和北河两路。
枝江民间吹打乐注重十样“家业”的完整组合,吸纳本地山歌、田歌、五句子、小调等民间音乐元素,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十番鼓”技术种类和风格。
尽管枝江民间吹打乐经历了几次危机,但在地方和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它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如今,它已成为鄂西南地区民间音乐艺术的一朵奇葩。2000年,枝江市被文化部正式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间吹打乐之乡”,这标志着枝江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得到了全国的认可。
枝江民间吹打乐是一种充满活力和魅力的音乐形式,它不仅是人们庆祝节日的重要方式,更是湖北枝江地区独特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