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台湾号令中心:赤崁楼
走进台湾这片历经风雨却依旧充满活力的土地,你会发现,尽管它的历史并非如中原那般悠久,但它所创造的城市文化和经历却让人惊叹不已。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赤崁楼是这片土地上的重要活化石。
这座赤崁楼,原是由荷兰人所建。它的前身是在1653年荷治时期兴建的欧式建筑普罗民遮城。因为早期的汉人称荷兰人为红毛,所以也被称为红毛楼。曾是全岛的统治中心,至清代已部分倾圯,但留下了许多残迹。汉人在原址上兴建了中式祠庙,后又从他处迁来九座赑屃碑,形成了今日赤崁楼的样貌。
赤崁楼的文物与建筑历经荷兰、明郑及满清时代的洗礼,初建于公元1650年。它的建材据说都是荷兰人从海外运来的。在郑成功后,普罗民遮城被改为东都承天府,赤崁楼成为全岛最高的行政机构,隔台江与安平古堡相对,充满了历史与文化的价值。
如今的赤崁楼已看不出当年普罗民遮城的模样,取而代之的是文昌阁与海神庙两座红瓦飞檐的中国传统建筑。海神庙位于南面,文昌阁位于北面,二者屋顶均为重檐歇山式,重檐之间实际上是二楼部分,环绕着绿釉花瓶栏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走进赤崁楼,你会被其内部的文物和建筑所吸引。文昌阁前的石马后方有一个门洞,那就是当年普罗民遮城的大门。赤崁楼分为三层,飞檐雕栏,楼上以砖石砌成,有曲折的通道。内部陈列着相关的文史资料和文物,还有巨炮和了望台的遗迹,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赤崁楼的四周是广阔的庭园,除了供游人散步外,还摆设了多项历史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字排开的御龟碑,底座是龙九个儿子之一的赑屃,传说中能驮重物。那九只大石龟各负丈余的石碑,是乾隆帝亲撰旌表平定林爽文之乱的御碑,展现了台湾的历史荣耀。
还有别处迁来的断足石马、郑公墓道碑等古物,让人不禁感叹。按照鲁迅先生的说法,用带箭的鸵鸟做装饰品足见其大气度,那么这匹断足石马或许也能诠释同样的道理吧。看到广场上郑成功接收荷军献降书的雕塑群像,我们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民族荣誉和骄傲。
赤崁楼在台湾开拓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它见证了台湾政权的更迭和历史沧桑,也感受到了东方与西方文明的碰撞。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凝聚着民族的兴衰荣辱,诉说着说不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