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破五是什么意思又称赶五穷送年
正月里的风俗和禁忌可谓丰富多彩,特别是初五这一天,它被称为破五,也被称作送年。让我们深入了解初五的起源、风俗和各地的差异。
初五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民间流传的版本各不相同。民俗专家介绍,这一天是一个具有多重习俗含义的重要日子。这一天是“送穷土”日,人们会将象征穷困的“穷娘娘”扫地出门。这一天也是禁忌解除日,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过年只是指正月初一至初五,所以之前的一些过年禁忌至此可以解除或有所放松。这一天还俗称“泼污”,意味着从除夕夜开始积攒的污水和垃圾都可以被清除掉。
在初五这一天,新年热闹的氛围依然浓厚。人们会在房屋内放鞭炮,边放边往外走,以驱赶一切不吉利的东西和妖魔鬼怪。尤其放“二踢脚”称“崩穷”,意在将“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在这一天,人们会努力劳作,称之为“恨穷”,寓意只要在新的一年里勤劳努力,便能过上好日子。“破五”的早晨,劳苦大众祈求吉利和幸福的日子。但这一天也有一些禁忌,比如忌串亲访友,也不准串门,以免将晦气带到别人家。
各地的风俗在细微之处有所不同。在关中地区,东府西府的风俗大体相同。但在放完大炮后所吃的食物上有所不同。例如在西府的陇县,全县都吃搅团,寓意粘住粘掉一切不如意的东西。而在渭河谷的一些地方如三原县和武功县也在过年时吃搅团但不是在初五,而是在腊月三十。同样地,陇县在过年期间要吃三顿搅团,分别在腊月三十、正月初五和正月初七。彬县则在正月初五这一天吃搅团,寓意“吃穷饭、除穷根”,又说“糊穷坑”“填穷坑”。这些地方的居民相信用搅团这样的食物来糊来填是适当的。在初五这一天各地虽然都吃搅局但风俗细节上还是有所差异。
初五的风俗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一天,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和食物寓意着驱除邪气、迎接幸福生活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