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神韵的山东八角鼓
八角鼓:山东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之路
八角鼓,这一源自满族的民间乐器,随着清军入主中原,在民族融合的大潮中,渐渐融入汉族文化,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它的音乐结构为曲牌联缀体,早在清乾隆年间就已传入民间,广泛传播。
山东,这片充满历史底蕴的土地,是八角鼓传播的重要舞台。约在清乾、嘉年间,八角鼓通过京杭大运河、返乡的官员以及八旗军营的传入,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它与山东的俗曲小唱有着天然的契合,因此很容易为山东人民所接受。
八角鼓在山东各地的流传,虽然多数为自娱性演出,影响面较小,但在封闭式的传唱过程中,逐渐演变为以各地方言演唱,并受当地艺术的影响出现种种变异。这使得山东各地的八角鼓,呈现出不同的个性色彩。
从最初的满清军营中的“军歌”,到后来的说唱艺术形式,再到如今富有山东地方特色的曲种,八角鼓的每一次演变,都是文化融合的见证。它在山东的流传,与山东的俗曲小唱盛行及其悠久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宋元散曲、明代俗曲、时调等都在山东盛行,为八角鼓的流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八角鼓的演出形式以坐唱为主,多为一弹一唱,也可数人联唱。主要的伴奏乐器为三弦,同时辅以四胡、月琴、扬琴、坠琴、琵琶等。击节乐器以八角鼓为主,有时也加入小钹、玉子、碟子等,为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增色不少。
八角鼓的曲(书)目丰富多样,已搜集到的抄本即达300余篇。这些曲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抒情为主的短小唱段,文学水平较高,词句文雅,重情趣,格式严谨;另一类则是有故事情节的书段,取材广泛,故事性较强,极富地方特色。
山东八角鼓音乐的结构为曲牌联缀体,使用的曲牌总数多达300余支。这些曲牌大多是明、清以来流行的时调小曲,以及少量民歌和来自其他艺术的曲调。
八角鼓传来之初皆用北京语音演唱,后逐渐改为方言,但仍残留京音演唱的痕迹。音乐上,因其封闭式的传唱,也基本保留了原始曲调。尽管山东各地八角鼓各分支间少有交流,甚至绝无往来,但同名曲牌的曲调却基本相同。
八角鼓的曲牌联缀较有规律,一般有三种格式。不同的格式适应不同的演唱需求,使得八角鼓的音乐形式更为丰富多样。
八角鼓在山东的流传,是文化融合的最好见证。它的每一次演变,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作为山东的独特魅力与传承之路,八角鼓将继续传承下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